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行唐
> 人文行唐
> 行唐文化
宗教文化
稿件来源:政府办 日期:2017-07-13
宗教文化是行唐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曾有教道和回教,加之现有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成为儒、释、道俱全的宗教体系。在党的宗教政策推动下,全县信教群众达10700余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5%,分布在15个乡镇251个村。
据考,东魏天平、北齐天保年间,行唐县即有佛教活动,现具有出土文物有铭文的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据清县志载,当年 全县建有较大规模的寺院54座,各种庙宇数以百计,且多建于唐、宋、元时期,尤以元代为盛,今仍存封崇寺、香莲寺、琉璃庙和阿牟院遗址等佛教建筑,见证了行唐古县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
香莲寺始建于宋宣和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位于县城龙州大街中部路南,坐北朝南,占地6000平方米。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90年代后,香莲寺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1995年在省、市佛教协会的指导下,行唐县制定香莲寺建设规划。1996年,县委县政府筹集10万元资金修复香莲寺。199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观音殿、僧舍和围墙的建设。1998年 月大雄宝殿举行奠基仪式。2004年,开始筹建二期工程大雄宝殿山门建设。2005年6月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香莲寺为钢混仿古建筑,褐色布瓦顶,红墙,红柱,红门窗,端庄,典雅。门口为硬山式建筑,一大两小三个拱门,均为木制红漆,正中拱券门上方镶有“香莲寺”3个金色大字,大门两侧楹柱中的楹联书有“香飘佛国,蒙熏十方法界,莲开净土接行六道众生”。大雄宝殿为歇山式重檐建筑。正门上方挂金字匾额一块,上面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殿内所有圣佛都是铜质金身,这在河北省各寺院是绝无仅有的。
城隍庙始建于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今重修一新,为境内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琉璃庙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因外部装饰全部采用琉璃构件而得名,此庙虽小,但为我国仅存的一座全琉璃外饰建筑的庙宇,故颇受文物界专家重视。位于磁沟村南的清凉寺,今虽已无存,但曾是北方佛教圣地五台山下的第一大寺,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寺中“三菩萨”壁画传为吴道子所画,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其艺术风采令今人称奇,因而激励当地人世代崇尚和学习绘画艺术。遗憾的是,这幅壁画珍宝于1926年冬被外国人强行买走,现收藏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清凉寺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曾是五台山旅游的第一站;因处在南北交通古道--“皇道”旁,不仅是南方诸省僧人朝拜五台山必经与小憩之地,而且是南北商贸交流之所,成为造福一方的圣地、宝地。故当地为感谢其滋润养育之恩,以“滋润”为名的村落很多,今仍有刘磁沟、陈磁沟、吴磁沟等(“滋”今讹为“磁”),成为当年清凉寺佛教文化的见证。
基督教于1916年传入行唐县,并建教堂一座,由中、英、美神职人员任教,主要活动在上碑、南桥、贝村等地。1929年教徒发展到42人,“文化大革命”中教徒受到冲击。通过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于1983年宗教活动转入正常,并于1985年在城南新建基督教堂一所。2005年教徒已发展到9430人,占全县信教群众的88%,分布在15个乡镇,有103个聚会点,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宗教群体。天主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行唐县,并建教堂,1928年教徒发展到332人。日寇侵占行唐后,教堂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教堂逐渐修复,教徒发展到500余人,但“文化大革命”中被取缔。1980年后恢复活动。现有教徒257人,有欢同、上龙门、习村教堂和西瓦仁活动点。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和今日之盛况,使行唐县宗教文化丰富而繁荣,彰显了党的宗教政策的巨大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