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模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行唐  > 人文行唐  > 行唐文化

行唐的年节习俗-春节

稿件来源:政府办 日期:2019-11-01
004e6yV6zy6ZpnVkQRz99&690.jpg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也是行唐域内影响最大、传统文化含量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在行唐方言中,没有春节的叫法,而只称为“年”,过春节即称为“过年”。
关于过年的来历,行唐民间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年”是一种猛兽,凶恶异常,力大无比,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从深山老林里跑出来吃人,人们深受其害。但是, “ 年 ” 却怕灯火、怕响声,见到火光听到巨响就掉头逃跑,于是,人们就在这几天里点蜡烛、挂灯笼、放鞭炮、敲锣打鼓,从此“年”就再也不敢出来残害人类,而以上这些活动也就固定并传承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年”这一节日;另一种说法是:远古时代的炎帝名字叫“石年”,在他之前,作为四季一个周期的社会纪历称为“载”,后来又改称为“岁”,炎帝上任后,将其改称为“年”,用以指导人们的耕、种、管、收等农事活动,因此,直到现在人们仍将春节称为“阴(农)历年”,以区别于公历的“元旦(阳历年)”。然而,许慎的《说文解字》谓“年,谷熟也,从禾,千声”,“年”其实就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劳碌一年之后稍事休整的一个休闲娱乐的节点。
在行唐习俗中,关于年的周期是很不严格的。从狭义上讲,年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但在生活中过年的活动实际上向前、后延伸了很多日子,较为一致的时间是从前一年的腊月二十三至第二年的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然而,在邻近县城的平原地带,由于还有一个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以及正月十六的县城庙会,人们更习惯于把过完正月十六作为过年的结束。这样算来,行唐的过年周期实际上长达20多天。民间有一首民谣大致描绘出民众家庭过年前半段的忙碌准备情况:“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打壶酒;小三十,捏扁食(饺子);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拜年)。”因此,从腊月二十三直到春节这段时间,人们由于重视,实际上把过年变成了忙年的过程,主要要准备好以下事项:
购置年货 进入腊月后半段,县城及口头、上碑、南桥、西玉亭等几个主要集镇的集市活动统称为“年集”,主要商品均为人们过年所需要的物品。因为有些商品社会需求量大,当地遂形成临时性专业市场,如专卖鞭炮、烟花和黑火药的“炮市”,专卖猪羊肉和鸡鱼的“肉市”等,前些年还一度形成了春联一条街。过去,不管贫富,人们都要设法为孩子们置办新衣、新鞋、新帽,大多是买回布料自家起早贪黑进行加工,成年人也要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即民谣所说的“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个新毡帽,老婆儿要条新裹脚”。因此,这段时间内,各集市十分热闹,交易量较平时大为增加,特别是临近春节的两三个集日,会出现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兴旺景象。
脱米碾面 过去,由于没有粮食加工机械,人们所吃的米面全靠人工或牲口推碾拉磨,加工速度很慢,再加上石碾、石磨并非家家都有,大都是十多户甚至几十户共用一盘,所以每逢春节,都会出现非常繁忙的景象,需要一户挨一户“顶队”,有些碾、磨甚至昼夜不停,一些人手不足的人家还需请亲戚、邻居帮忙,有的推碾,有的箩面。主要加工品种为:用以蒸馒头、包饺子、擀面条的白面,用以蒸豆渣饼子、摊“饼折”的玉米面,用以蒸年糕的黄米面以及做豆腐的豆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上集体化道路,有些生产队因为农闲,还在这几天里将牲口借给农户拉碾。后来,随着粮食加工机械的出现和普及,这种情况才逐渐消失。
清理卫生 春节临近的前几天,各家各户都要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卫生清理。一是清扫屋内,归置家具和物品;二是清扫院落,将所有角落都打扫干净;三是清扫牲口棚、猪圈、鸡窝;四是清扫自家门前一段街道,邻居之间互相衔接,实现街道清洁。这种一年一度的清扫一般都比较彻底,因此,即使比较破旧的房屋院落,也会焕然一新。
美化环境 年前,家境稍好的人家还要对家庭进行美化。一是张贴年画。
过去,由于具有现代美术特色的年画尚未出现,人们张贴的大都是从年集上买回来的木版年画,其内容大多为“连(莲)年有余(鱼)”或戏剧人物;二是张贴神像。过去,人们往往把张贴神像也作为一种美化家庭的方式,最常见的是门上贴“门神”,灶台前贴“灶户(王)爷”,有些人家还要贴“老母奶奶(观世音)”等神像,并进行祭拜;三是更换窗纸。过去,农家房舍中普遍通用木格窗户,需要年年更换窗纸,即使大户人家的雕花门窗也是如此。年前,要把陈旧窗纸撕掉,另糊上雪白的毛边纸(麻纸,行唐称“毛头纸”),靠下部位还要镶上一块玻璃以便观察院内情况或来人。糊好后,大都要在玻璃四周贴一圈大红纸剪成的花边,有的还要在窗格内贴上窗花,窗花内容多为花卉、动物及其他包含吉利内容的图案,使整个窗户红白相映,分外悦目;四是更换门帘;五是张贴春联。大多数人家都要请人写上鲜红的春联,于腊月三十清扫完毕后张贴于大门、屋门,有的还要写一些喜庆吉祥语贴在有关建筑或物体上,如猪圈上写“肥猪满圈”,牲口棚写“膘肥体壮”,井台或井架上写“井(泉)水兴旺”,粮仓或粮囤上写“五谷丰登”等;也有的人家还请人写“炕帖”,贴在炕根墙上的中央位置,内容多为“合家平安”“福寿康宁”“身卧福地”等。在一些偏远山村,由于过去识字的人较少,一些人家就用茶碗蘸上锅烟灰在红纸上扣一行圆圈,当作春联张贴,这足以说明人们对贴春联这一形式的重视。另外,有些人家还自制“吊挂”,其方法是用长方形毛边纸,在一端裁出燕尾形,经多次折叠后用红、黄、绿等颜料浸染出近似蜡染效果的花边图案,中间写上喜庆或励志用语,用绳子串起后张挂于院内、大门口或街道上,色彩斑斓,很能渲染节日气氛。
准备食物 用于过年的各种食物,一般都要提前准备出来,主要是:
1.做豆腐。但凡生活能够过得去的人家,每户都要做一“模(压制豆腐专用的木框,下有条格,可以沥出汤汁)”,有的大户人家则需两三模。
2.杀猪、宰羊、杀鸡鸭兔。此时杀猪在行唐称为“杀年猪”,一般是农户年前买回仔猪,养整整一年,杀后自己留一部分,大部分要赶集去卖,挣一点过年花销和来年生产费用;杀羊户主要在丘陵、山区,平原区人家大都只到集上割一点吃一顿羊肉饺子;杀鸡鸭兔则视各户经济状况和饲养状况不同而或多或少。但在过去,也有一些农户因生活非常贫困而无力宰杀,过年时不动荤腥,民间称为“过素年”。3.煮肉、灌灌肠、炸丸子、炸豆腐。一般在腊月临近春节的前几天同时进行。肉煮过后一般要“烧”一下,即抹上酱汁或红糖放在油锅里复炸一遍,使其呈红亮颜色。灌肠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馅料与淀粉混合后拌为粥状,灌进猪肠内扎紧煮熟,称为皮肠;另一种是将同样材料灌入特意缝制的细长小布袋内下锅煮熟,称为“布袋”或“焖子”。煮过肉和灌肠的肉汤不肯浪费掉,一般都要用来熬白菜或炖“格丁(将白萝卜切成小块儿晒干)”,作为过年期间主要菜食。4.蒸馒头、年糕、豆渣饼子、包子。蒸馒头要用“中烂面”,因用石碾加工面粉要碾压和罗(筛)多遍,其中第二遍筛下的称“中烂面”,又细又白。蒸年糕要先碾糕米,即将黄米(黍子所产的黏米)用水浸泡后碾细,然后上锅蒸熟。行唐盛产红枣,因此行唐的年糕多为枣糕。豆渣饼子是过去农户春节期间的主要“干粮”,用加工豆腐后的豆渣掺入部分玉米面或红薯面做成,因而颜色不同,掺玉米面的称“黄豆渣饼子”,掺红薯面的称“黑豆渣饼子”。蒸包子则多在腊月三十晚饭时,行唐民间称为“隔年饱”,祈盼来年粮食充足,生活无虞。5.包饺子。一般均在腊月三十下午或晚上进行,是为大年初一早上准备的食物。过去,由于不少人家生活困苦,过年时没有细粮或细粮很少,因此包不起白面饺子,只能包“黑饺子(红薯面的)”或红薯面掺入部分白面的“两搅和”面的饺子,其馅料也因各户生活条件不同而分为“肉馅”“油渣馅”和“素馅”。
差不多要等到腊月三十晚上,人们才能忙完年正式进入较为休闲的过年时光。行唐习俗中,这段较为休闲的过年时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熬年 行唐所称的熬年,即通常所说的“守岁”。这个习俗的形成,与前边所述“年”在腊月三十夜间出来吃人的传说相关。因为怕“年”趁黑夜伤人,各家各户便点上灯火,一直不睡,有的要熬到天亮。后来的熬年,主要是一家人或几家人围坐在一起,说家常,讲故事,大多数人家还要摆上几碟菜、一壶酒,边喝边聊;也有一些人围坐在一起抹牌、打扑克,这是一家人或左邻右舍难得团聚的机会和场合。熬年时,人们还要燃放鞭炮,习惯是天擦黑时少放几声,半夜时分多放一些,次日凌晨再放一阵。炮的规格主要有三种,一是鞭炮,行唐俗称“小鞭”,因其形状很小,又称“小草节”;二是“二踢脚”,为双响炮,行唐俗称“二起”;三是大型炮,也为双响,个头较大,上端用麻绳扎住,外糊一层红纸,行唐俗称“红缯头”。过去,这些炮大都为当地手工生产,烟花基本没有。
拜年 拜年是过年时的一项重要活动,既是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贤传统美德的一种仪式,也是融洽家庭、亲戚和邻里关系的一种方式。拜年的起源,也跟“年”入村害人的传说有关,即过了腊月三十凶险夜以后,人们走家串户互问平安,日久成俗,演化为拜年。
拜年的时间分为两段。一段是正月初一吃完饺子之后,是家庭、家族和邻居间的拜年,一般是后辈先在家中给祖父母、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五服(五代)”以内的家族长辈拜年,再后是成群结伙到包括异姓人家在内的左邻右舍家里拜年,一些重视这一礼仪的人甚至走遍大半个村子;还有的是特意给村内主政、做公益服务(如义务看校、看庙、看坟、当“会首”)和老师等特殊身份的人拜年。另外,凡新过门的媳妇,尽管习俗要求不能太多抛头露面,但也须在正月初一这天由家中女性长辈陪着到家族中较近支系人家拜年,称为“认门”;另一段在春节过后即正月初二、初三、初四这几天,是走亲拜年的时间,一般是出嫁的女儿带女婿回娘家拜年、外甥给外祖父母和舅父母拜年、干儿子给干父母拜年等。拜年的对象男女均健在的,一般在初二、初四去给其拜年,拜年的对象中已有一人去世的,在初三这天给还健在的拜年 ,而拜年的对象均已去世的,则不再拜年而只烧纸祭奠了。
拜年的仪式,过去一直是男行磕头礼,女施“万福”礼。男子磕头时,先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半握抱拳至与面部平齐做一个揖,然后先迈左脚后跪右腿再收回左腿双膝跪地,弯腰双手拄地,再叩头至地。叩头的次数,有“神三鬼四人一个”的规定,即给神、仙、佛行礼,要叩头三次;给去世的人磕头,要叩头四次;给长辈磕头,只叩头一次。叩头后,再迈出左脚,站起后收回左脚,再作揖一次,磕头便告结束。女性施礼时,立正后双手半握,搭在一起,放在左胯上部位置,然后微微弯腰,双手轻轻掂动,最后站直身子,施礼结束。现在,这些传统形式已基本不再通行,人们见面,大多以双手抱拳或鞠躬的方式替代旧式的磕头和施礼。
歇年 歇年即春节期间的休闲娱乐。由于忙年,无论城乡,大多数人的歇年实际上从春节这一天才开始。
歇年的场所,有的在家里,几个人凑在一起聊闲天,或听老一辈人讲故事;有的在街上,成群的人攒在街头看热闹、趁“浑合”(红火);有的在麦场骑牲口或骑自行车;有的在封冻的“壕坑(池塘)”或河里溜冰或抽“疯老婆(陀螺)”。
歇年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主要有:①游戏。如“踢方”“撂杠”“撞拐”“罚鞋底桩”“推铁圈”以及“跐游千(荡秋千)”等;②听戏听书。有的村会在这几天请来小剧团唱戏或请鼓书艺人说书;③“闹女婿”。这是行唐过年习俗的一大特色,在正月初二、初三、初四这几天,凡有女婿到岳父家走亲拜年的,总要有一批年轻后辈来闹女婿,搜烟搜钱、“捎墩”、灌酒等,越是辈分高的人家,来闹女婿的人也就越多;越是脾气不好或比较小气的女婿,人们就闹得越凶,很多人以此为乐事;④赌博。也有一些人利用春节闲暇掷骰子、抹牌,但一般都赌注不大,仅供消遣而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逐步发展,作为民间最重要节日的过年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着重大变化,一些在生产力低下条件下产生的过年习俗正在逐步消亡,而代之以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新的过年方式。但是,过去春节习俗中一些健康有益的内容和形式,还应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挖掘、整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