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模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行唐  > 人文行唐  > 历史名人

尚秉和

稿件来源:政府办 日期:2020-01-23
360截图20170727094713302.jpg
尚秉和
尚秉和(1870年~1950年),字节之,晚号滋溪老人,东伏流村人。晚清进士,一代学者。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于一个亦耕亦读之家,其父尚清典为贡生,兄尚式和为拔贡生。
尚秉和自幼好学深思,兴趣广泛,尤爱文史。光绪十三年(1887年)入邑庠,就读于龙泉书院(今行唐镇中),继而又赴正定恒阳书院就读;十六年(1890年)补廪膳生;以后十余年,游学于保定莲池书院,为桐城派古文大家吴挚甫先生高足;二十八年(1902年)受知于学使陆伯葵先生,取优贡第四名,是年赴开封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分配到工部任职;三十年(1904年)入进士馆,学习法政;三十一年(1905年)巡警部尚书徐世昌闻其名调入该部,三十二年(1906年)补主事,翌年升员外郎,考取军机章京,以一等记名;宣统二年(1910年)巡警部易名民政部,不久又易名内务部。尚秉和在部浮沉十余载,先后任科长、司长等职,自通籍为官后,他身处京师,出入于各座师之门,凡王公贵人及当世宰相,莫不亲接其颜色,习见其晋接僚属承奉辇毂之劳,然为形势所拘,皆不克行其志。其时,五品以下朝士,凡能酬应奔走、趋炎附势者,即可升迁,否则庸碌不足数。尚秉和对此十分厌恶,认为自己素习文学,意欲著述,而久于官场,则不能行其志,于是学习前人避世下隐之意,专心著作,如讷如愚。著《古文讲授谈》l2卷于1910年出版,该书详论叙事之法,见解独到,河北大儒王晋卿、桐城姚仲实诸名士叩门拜访,引为同气,给予很高评价。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翌年建立民国。尚秉和认为“此变为数千年所未有”,“是吾有事之日”,乃搜集传记,存录报章,凡170余种,数十万言,在王晋卿、张泊泉二先生帮助下,以10年之力,三易其稿,写成《辛壬春秋》48卷。这是一部中国现代史,许多学者认为此书是二十五史之后又一部不朽之作,全国政协委员梁容若先生1983年1月在《团结报》撰文介绍说,1962年台北文星书店曾影印《辛壬春秋》,列为中国现代史料丛书,虽被蒋介石下令没收,不准传阅,然美国、日本、香港、南洋等地却广为流传。
尚秉和阅读经史百家及唐宋以来小说,凡与风俗事物历史有关者,详细辑录,解说原委,著成《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对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史及历代社会风俗事物具有重要价值。该书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海峡两岸及日本曾多次再版。
从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尚秉和曾先后奉内务部檄赴热河查避暑山庄古物,并游历张家口、大同、归化城诸边塞,因赈灾至湖北、河北、安徽等地。北洋政府更迭后,曾任清华大学秘书。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沈阳萃生书院授读自给,“九一八事变”后返京,除应邀在北京中国大学和保定莲池书院短时间讲学外,即在京寓专门从事《周易》研究,著书立说,并为生徒讲易。
尚秉和是易学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撰写有关《周易》研究的著述计十余种,较有影响的有《周易尚氏学》、《焦氏易林注》l6卷、《焦氏易诂》12卷等。《周易尚氏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是对《周易》的注释,成书于1941年,它是尚秉和研究《周易》的代表作,易学权威于省吾为之作序说,由于此书的问世,使“久已晦盲的易象,始昭然若揭,可谓发幽阐微,集象学之大成”。又说:“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通过对《焦氏易林》的多年钻研,在极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用归纳方法分析和总结了各种易象的应用规律,进一步以之诠释《周易》,基本上都是吻合无间的。因此,《左传》《国语》《易林》和《易卦》的用象,才由此前的对立得到统一。由于《周易》无象外之辞,而先生的绝大发明则在乎象,解决了旧所不能解的不可胜数的易象问题,可以说,先生对易象的贡献是空前的。”
《焦氏易林注》(1939年刊,1990年北京中国书店再版)也是尚秉和研究《周易》的不朽著作,王晋卿评论说:“此书将两千年易家之盲词呓说,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
《焦氏易诂》(1934年刊)是尚秉和的又一部传世之作,易学专家陈散原说:“读尚氏《焦氏易诂》叹为千古绝作。以今世竟有此人著此绝无仅有之书,本朝诸儒见之当有愧色。”
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黄寿祺教授是尚秉和先生的得意门生,他在日本研究汉学的刊物上发表长篇论文,介绍其对《周易》的新观点,日本学术界为之大震,派员访黄,黄介绍客人访其师。尚秉和在京寓槐轩书斋接见来客,并以《周易古筮考》和《焦氏易诂》相赠,深得日本朋友景仰。
尚秉和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共计50余种,文学、史学、哲学、语文等领域都有不朽之作,除已提及者外,尚有《易林评议》l2卷、《读易偶得录》2卷、《读书偶得录》4卷、《查勘明陵记》4卷、《燕京城垣沿革考》1卷、《燕京历代宫殿考》1卷、《灌园余暇录》6卷、《槐轩见闻录》2卷、
《文集》4卷、《诗集》4卷、《槐轩说诗》12卷以及《诸子古训考》《国学概论》《避暑山庄记》《河北通志(兵事篇)》等。
除著述外,他对方术医药亦很精通,曾为北京中医学会顾问;又精于鉴赏金石文玩,工于绘事。晚年皈依释门,阅读过许多佛经。
1950年春节,周恩来总理请尚秉和到中南海赴宴,其因重病缠身,未能赴约,于该年4月10日卒于北京,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