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模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行唐  > 人文行唐  > 历史名人

张伯谨

稿件来源:政府办 日期:2017-07-27
张伯谨(1897年12月~1988年4月),又名吉唐,行唐县城西关人,直隶第八师范创始人、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收藏家。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市副市长;1949年赴台后,曾任台湾驻日公使、亚洲国会议员联合会秘书长。
张伯谨1912年8月至1918年7月就读于直隶省第二师范,毕业后被保送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仙台高等师范学校、广岛文理大学。1923年学成归国, 1924年4月奉省教育厅之命创办直隶第八师范,担任校长之职。创校之始,事无巨细,躬亲筹划,校务蒸蒸日上,誉满全省,学子们都以能考取直隶八师为荣。当时正值军阀内战,社会纷扰不安,教育经费筹集异常困难,省立学校大多停课,惟直隶第八师范于风雨飘摇中艰难独撑,教师不欠薪,学生不停课,得到家长和社会一致推崇,并多次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
张伯谨于1932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教育研究院,荣获科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教育专门委员,曾被派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考察教育状况。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期间,改任抗战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1938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国防最高委员会教育专门委员,与郭沫若同在政治部第二厅主事。1939年,主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务,时任中央团部社会服务处副处长,对战争时期青年服务工作与心理建设多有贡献。1940年7月任湖北省政治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在省主席陈诚的支持下,实施计划教育公费制度,创建了农学、医学、工学及教育4所学院,使数万无家可归青年得以循序升学,对发展湖北教育、安置战地青年、整顿学风学纪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4年省府改组,张伯谨离任经重庆去美国。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国,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后奉派为北平市副市长兼三青团北平支团及天津支团干事长。1947年12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此后历任国民大会第一、二、四、五、六次会议主席团主席。1949年任教育部次长、行政院顾问,不久去台湾。1950年赴日本接任中国台湾军事代表团第二组组长兼“驻日本军事代表团”专门委员,主管外交、政治、文化、教育等事宜。1952年,台湾驻日大使馆成立,改任公使,在日14年之久。1965年任台湾“外交部”顾问,1972年任亚洲国会议员联合会秘书长,从事亚太国家文化交流。1988年4月7日病故于台北市,享年91岁。
张伯谨治学严谨,虽学理化,却酷爱文学、艺术、体育等,诗词书画无不通晓,造诣颇深。书画收藏方面,尤嗜吴昌硕、齐白石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曾细选两家作品精彩者结集刊行。在戏曲方面的研究也很有建树,有《国剧大成》《国剧菁华》《国剧与脸谱》等传世,其中1969年出版的《国剧大成》所收平剧戏曲单出675出,被研究者视为“继承《元人百种》《明六十种曲》,同为研究中国戏剧三大巨制”; 1985年出版了所编《国剧菁华》,陈立夫为该书题字,称该书“资料极其丰珍,每出均有剧照”。其他著述尚有《理化界之常识》《乡村教育行政》《青年之组织与训练》《计划教育之实施》等。
张伯谨先生之子张以涵秉承其父优良品质,潜心治学,在化学、药学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被美国加州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为完成其父遗愿,张以涵捐出本人部分薪金在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设立“张伯谨奖学金” ,以激励贫困学生奋发图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