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人民政府
 
“赶考”之路启新程——人文经济视野下的石家庄观察
发布时间:2023-09-26    来源:口头镇
【字体: 】    打印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石家庄市正定县调研之后,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表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近年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石家庄赓续历史文脉,熔铸时代精神,大力激发广大干部以“赶考”姿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目标,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
 
石家庄西依太行山,北跨滹沱河,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汇,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东垣古城修建,城市自此肇始。1500多年来,屹立在滹沱河北岸的古城正定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清末民初,石家庄因京汉、正太铁路交汇而成为“铁路十字路口”,工商业因此肇兴。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在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两个务必”在此诞生,党中央“进京赶考”从这里出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落地,石家庄由此成为“工业范”浓郁的新兴大城市。
巍巍太行如天下之脊,山前平原作为米粮丰饶之地,孕育的古都古城像一串串珍珠璀璨夺目。鼓角争鸣声随历史烟尘远去,留下无数宝贵文化遗产,成为今天的网红“打卡地”。
河北省博物院广场上,两肋生翼、怒目圆睁作咆哮状的“双翼神兽”,向世人揭开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封龙书院,哺育出一代代贤臣名士;苍岩山悬空寺巧夺天工;赵州桥屹立千年……
畅游石家庄,正定古城是必选之地。登上南城门北望,古寺古塔、古街古楼尽收眼底。隆兴寺、广惠寺、荣国府、赵云庙,一处处景点游人如织。入夜,古城华灯璀璨,王家烧麦、正定八大碗等名吃店铺前人声鼎沸。阳和楼下,市民、游客争献才艺……
千年古郡,正唱响时代新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正定实施了一系列古城保护工程,“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变为现实。“古城人气旺,我们都吃上了旅游饭!”许多旅游经营者笑逐颜开。
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霍哲说,文旅产业现已成为正定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今年1至6月,正定接待游客794万多人,旅游业总收入超63亿元。
红色,也是石家庄一大鲜明底色。群山环抱中的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里,参观学习者常年络绎不绝。作为革命圣地,这里为后人留下丰厚的“赶考”“两个务必”等精神文化滋养。
站在太平河片区正在崛起的文旅高地上,石家庄古今交融的前世今生跃然眼前——
向北望,正定古城长乐门城楼巍然耸立,展示着北方雄镇的风华。向南看,东垣古城遗址公园下,记载着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的历史根脉。脚下,则是石家庄“拥河发展”战略的起步区、示范区、引领区。
一个城市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缘和人文因素。100多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逐梦安居于此,开放包容是历史赋予石家庄的鲜明品格。
西部山区煤矿和建材资源丰富,东部平原为粮棉生产提供了广阔沃土,地利之便使石家庄成为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也是“一五”期间石家庄成为我国以轻纺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的重要原因。
但时过境迁,石家庄产业结构偏重、产业链偏低端、产业规模偏小,严重的雾霾曾经是石家庄人“心肺之患”,城市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
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曾在石家庄井陉县打赢了著名的“背水一战”。2014年,石家庄打响了新世纪的“背水一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压减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在阵痛中涅槃。
如今的石家庄,逐渐褪去落后产能的锈衣,换上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装。
“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夜幕降临,灯月辉映,石家庄市鹿泉区土门关城楼前车水马龙。历经千年风雨的雄关古驿,自古便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如今再续繁华篇章,成为石家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鹿泉区曾大力发展水泥产业,污染加剧、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痛定思痛,当地砍掉五分之四水泥产能,为荒山披绿,一座座文旅小镇和电子信息产业园拔地而起。
“十四五”开局之际,石家庄提出未来五年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目标,明确要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先进装备制造等“五个以上千亿元产业集群”,城市嬗变与重塑的新动能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