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行唐  > 人文行唐  > 历史名人

王之玺

稿件来源:政府办 日期:2021-07-06
360截图20170727095406503.jpg
王之玺
王之玺(1906年~2001年),行唐县余底村人,我国杰出的冶金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科委钢铁组委员。
王之玺自幼聪慧过人,1931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冶矿工程系,后在东北矿务局和汉口六河沟炼铁厂工作,1936年担任上海新和兴钢铁公司副厂长;次年,在南京中央政府资源委员会任矿冶专门委员,参与筹建中央钢铁厂的工作;1938年4月,参与解决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有关设备拟拆迁到四川重建的技术问题、大渡口钢铁厂建厂规划的制定与炼钢厂的设计工作;同年底,调往云南,勘察云南省煤铁资源,参加云南钢铁厂的筹建工作;1945年任鞍山钢铁公司协理,主管技术与业务方面的工作;次年3月,任资源委员会钢铁组副组长,负责钢铁工业全面工作;1948年12月,参与鞍钢恢复生产工作,根据王之玺起草的鞍钢复工计划,仅用1年多时间就使3座高炉和炼钢、轧钢设备全部运转,恢复到年产50万吨钢的水平,王之玺因此被授予“一等功臣”称号;次年8月,当选为东北区人民代表,并被任命为东北人民政府候补委员。
从1950年起到“文革”开始,王之玺先后在东北工业部、中央重工业部和中央冶金工业部等领导机关工作,历任重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钢铁司副司长、科技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在协助部领导制定审查施工建设计划、科技发展规划及建立冶金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1年组织创建中国钢铁产品技术标准,对促进建国初期钢铁生产发展、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952年组织制定第一套全国统一的钢铁冶炼基本操作规程和技术检查制度;1953~1954年,协助冶金部推行计划管理、调度制度、技术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技术科学部常委等职,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1957年提出攀枝花和包头铁矿山两矿的综合利用课题,并自1958年起开始组织开展研究工作。为解决攀枝花钒钛磁铁冶炼试验的难题,王之玺于1964年提出了配矿实验与原矿相结合的三步试验计划,得到当时负责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的赞同,之后,王之玺成功组织了西昌小高炉的验证试验和首都钢铁公司的大型高炉试验,突破了100多年来的世界难题,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条件。20世纪60年代初期,参与组织连续铸钢、炼焦煤预热、炼钢真空处理、冷弯冷加工经济钢材等重大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和成就,其中,1960年鞍钢9号高炉风温高达1200℃,创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对促进新中国冶金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之玺是中国金属学会的创办人之一,前后30余年为中国金属学会的创建和发展积极奔波。1956年10月中国金属学会成立后,他连续当选为第一、二届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从1979年起,专职负责中国金属学会总部的日常工作。他坚持学术活动结合冶金工业实际,增建学术组织,积极发展会员,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其间,他提出许多关于发展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建议和意见。1983年7月,王之玺组织400多位专家、学者对冶金部编写的《钢铁工业技术政策和装备政策》和《钢铁工业科技发展规划大纲》进行讨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一等奖。1984年离休后,担任冶金工业部咨询委员会委员,还应聘为东北工学院名誉教授及武汉钢铁学院顾问。1986年,被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王之玺一生热爱科学,治学严谨,90多岁高龄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工作,关心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未来。2001年1月20日病逝,享年95岁。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冶金工业局局长刘淇等出席追悼会并送花圈,其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