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行唐  > 人文行唐  > 行唐文化

红色文化

稿件来源:政府办 日期:2021-06-24
地标篇:
行唐县有着众多的革命遗址,包括上南庄烈士陵园、红领巾水库等200余处。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每一处遗址都是一座鲜艳的红色地标。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遗址包括中央工委在行唐遗址、华北育才小学在行唐旧址以及美军观察组在行唐旧址等。
中央工委在行唐
中央工委,全称是中央工作委员会,是中共中央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一个特别机构。1947年,面对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建立起“一分为三”的战时体制,即,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斗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带领部分中直、军直机关向华北转移;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安置在晋西北,策应中央前委,联络中央工委,发挥枢纽和保障作用。
1947年5月上旬,中央工委朱德、刘少奇一行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行唐县上碑镇。在这里,刘少奇、朱德与聂荣臻的历史性会晤,给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带来深远影响。
从5月上旬进驻到6月上旬离开,中央工委在行唐驻扎大约一个月时间。这段历史虽然短暂,却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定址西柏坡。中央工委原本是要到太行区落脚的,因为聂荣臻的挽留而留在了晋察冀。中央工委在上碑,具体安排了选址活动并最终定址西柏坡。对于这段红色历史,朱德原卫士长齐明臣评价说,行唐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柏坡决策地。二是准备土地会议。全国土地会议,是西柏坡红色文化的第一道靓丽风景线。而打造这一风景线的策源地就在行唐县上碑。换言之,中央工委在上碑,为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作出了全面准备和具体安排。主要包括:指导“五月复查”运动,以解决土改中右的倾向;召开纠偏会议,以纠正复查中出现的“左”的偏差;部署调研任务,为会议召开积累经验;组建土改工作团,为会议做思想和理论准备。5月31日,朱德与刘少奇在上碑致电各解放区,全国土地会议定于七月七日在晋察冀的平山县召开。
三是指导军事工作。在中央工委指导下,聂荣臻在上碑分别召开了纵队、旅、团级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打大歼灭战、实施群众战的思想。中央工委在上碑的军事工作,更主要的是集中在晋察冀野战军的整编上:将野战军的指挥权从军区中剥离出来,建立新的独立的野战军指挥机构;将原各野战纵队的后勤职能归属军区,建立后勤部,形成统一的补训兵团。从军事思想的转型,到军事体制改革的创新。中央工委在行唐期间的军事工作,对之后的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华北战略反攻作出了准备。
华北育才小学在行唐
华北育才小学于1948年7月在井陉县孙庄成立。这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学。它的前身是延安干部子弟学校,从延安到华北,几经辗转合并,才从井陉县来到行唐(校部设在差取村,部分师生住在邻村北高里)。当年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有不少后来成长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其中,就有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等。
华北育才小学在行唐办学只有短短的八九个月时间,却与行唐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当地群众对育才小学师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育才小学师生同样给予困难群众以莫大的帮扶。面对自然灾荒,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坚持每天节约2两粮食,持续周济困难群众三个多月,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1985年1月,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育才校友李铁映回到叉取村看望群众。1988年,李铁映为该村题词:“教育是立国之本”,帮助该村建立起“希望小学”。在育才校友的关怀和支持下,2008年10月中共行唐县委、行唐县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在“希望小学”基础上,正式建立“行唐育才学校”。 2009年,行唐育才学校落成,李铁映应邀为“行唐育才学校”题写了校名。行唐育才学校,是对华北育才小学的传承和发展,它不仅是一座高标准的县办学校,更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美军观察组在行唐
美军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是二战时期中英美同盟国合作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组织,是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第一个官方联络机构。它较之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早了28年,为20世纪的中国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当年,美方出于对蒋介石抗日表现的失望和不满,将眼光投向了延安,希望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并进而探索与之合作的可能性。美军观察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作为中共方面,美军观察组的使命正契合着自身的某种愿望。因此,延安方面高度重视,晋察冀边区非常热忱,他们希望美军观察组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共政权,一个真实的八路军队伍,更希望达成新的默契与合作。
1944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一行穿着中式棉衣的美国人来到了晋察冀军区30团驻地--行唐县北庄村。这些“洋人”就是美国观察组成员,带队的是后来继包瑞德之后担任美军观察组指挥官的彼得金少校。彼得金一行到北庄,是美军观察组考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44年10月至1945年2月,观察组成员彼得金一行5人花了4个月时间在这一地区考察。来晋察冀之前,观察组组长包瑞德指示彼得金,要留心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作战训练以及他们的士气和潜能,观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从根本上判断中共抗日的力度,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给出一个客观评价。来行唐前,观察组成员已经先后考察过八路军的兵工厂、药厂、医院,包括军事培训机构等。来行唐北庄,他们又会看到什么呢?
接待他们的有30团团长陈信中、政治处主任曲竞济,陪同前来的还有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唐子安。在北庄,美军观察组检阅了部队官兵,参观了30团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各种武器,查看了行唐军民挖掘的地道,还实际考察了平汉铁路附近的游击区。彼得金少校一边称赞八路军英勇善战,一边风趣地说,原来日本人说占领华北就是占了个碉堡,其他地方都是抗日军民的。透过行唐这个窗口,美军观察组看到了真实的八路军形象,看到了中共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甚至真切感受到了决定中国命运的真正力量。美军观察组在报告中写道:在共产党那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这在国民党统治区是难以见到的”。在对日战争后期,共产党人能“比蒋介石对我们有用得多”,“可以成为美国有效的盟军”。他们甚至认为目前“中国正处在蒋介石向共产党交权的边缘”,“共产党将在最近几年内成为中国的统治力量”,因为共产党已在中国扎下了根,“中国的命运肯定不属于蒋介石,而是属于他们”。
对于美军观察组与中共的合作,虽然双方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由于蒋介石的阻挠和美国政府的误判,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不过,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是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记忆。
人物篇:
老区的历史,也是革命者不懈奋斗的历史。在行唐党史上既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精英人物,又有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行唐人民的骄傲,更是革命老区的风采。
左智 左市同村人,1923年到保定育德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党组织派他到京东顺义县搞农民运动,后被冯玉祥国民军逮捕,解到京兆尹公署,后由李大钊出面与冯玉祥交涉获释。1926年初,中共北方区委派左智到唐山搞工人运动,任中共唐山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开滦五矿职工运动。其间,左智发展了不少行唐藉党员,为行唐党组织的发展积蓄了力量。之后,左智还参与了中共行唐县委的创建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左智曾任行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亲手创建了内蒙古师范学院,并长期担任校长,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当年曾受到李大钊关注的人,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行唐人民十分卓越的一面。
荣洁义 县城南街人。行唐县党组织主要创始人之一。荣洁义是黄埔军校四期生,与刘志丹、林彪同期,由周恩来介绍入党。考入黄埔军校之前,他创建了行唐县第一个共青团组织--东杨庄团小组。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派遣到冯玉祥部任某军第二师第四旅任政治处处长,在争取和改造冯玉祥部队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形势急转之下,荣洁义毅然返回家乡,先后创建了东杨庄党支部,主持了1931年6月17日的全县党员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共行唐县委。之后,荣洁义又到陕北找刘志丹参加红军,任陕甘游击队指导员。1932年,他奉命到西安开会,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同年冬天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5岁。
从踏上革命道路到英勇就义,短短的八年时间里,荣洁义奔走大半个中国,彰显了一个革命者的不懈追求和奉献精神。在他身后,还留下了一封惊天地、涕鬼神的千古绝笔。那是一封写于就义之前的家书。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可以消褪世事繁华,却淹没不了一名革命先驱者的铮铮心声。它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它是荣洁义用青春和生命铸造的一座精神丰碑!
张六子 行唐县上方村人,村儿童团组织委员。1943年2月7日清晨,日寇发动突然袭击,包围了上方村。为帮助部队和群众转移,张六子不幸被捕。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年仅14岁的张六子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八路军去向和粮食埋藏地点就在张六子心里,但日寇什么也不可能得到。敌人先是用棍打,后是用火烤,用冷水灌,恼羞成怒之下竟用石头将张六子活活砸死。张六子牺牲以后,受到抗日军民一致赞扬,《晋察冀日报》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北岳区授予他“模范童子军”光荣称号。
康福山 北桥村人,全国战斗英雄。七七事变后,康福山参加八路军,在葛子里战斗中,孤身冲出重围,荣获团战斗英雄称号。复员还乡后,康福山带头组织了抗日游击小分队,并担任了小队长。他带领游记队员扒铁路,炸火车、袭据点、抓敌特,打得敌人闻风丧胆。1944年,康福山带领的游击队单独作战106次,配合作战8次,围困炮楼13次,活捉汉奸72个,康福山本人也成了晋察冀边去的神话人物。
1945年1月,康福山光荣地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群英会;1950年,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江真 女,江苏人,中共党员。就义前任行唐县委宣传部干事。1943年,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县委、县政府干部都分散到各区,与各区的干部群众一起进行反“扫荡”斗争。江真奉命到山区的咬角、东彩庄、西彩庄村一带,组织群众抢收粮食,并协同郑维山领导的军区教导团开展抗日工作。10月9日凌晨,敌人突袭彩庄、咬角一带,江真发觉后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并将随身携带重要资料从容销毁,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敌人视线,江真将敌人引向肠沟方向。随后,敌人包围了黄石涅顶峰,叫嚣着要抓活的。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江真纵身跳下悬崖,她用21岁的鲜活生命定格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风采。
附录:
抗战胜利后,全县建立了196座纪念碑塔,其中较为有影响的为上南庄烈士陵园、南桥抗战烈士纪念塔、红领巾水库。
上南庄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上南庄村北山坡上,院内抗日烈士纪念塔由原冀晋军区于1945年所建。高3.65米,宽0.75米,塔座高1.22米。塔顶呈尖状正面刻有“抗日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塔身东侧碑文是: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全军战斗意志,烈士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落款为: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治委员王平;参谋长唐子安。塔身西侧碑文是:你们为人民而战,为驱逐日本侵略者而战,英勇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你们的光荣将永垂千秋。落款为:察冀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马龙;副政治委员兼政治主任傅崇碧;政治委员丁莱;参谋长盛治华。塔背面碑文是:为着人民的解放,你们勇敢坚定的战斗在自己的家乡。从山岗到平原,你们的足迹踏遍沙河旁、慈河旁;你们的杀声连天,反封锁、反蚕食、反扫荡。你们无比的英勇顽强;在沟里、在郜河、寇村,你们的斗志如钢。你们的故事将永远为人民歌唱,你们的名字像烙痕印在人民的心上。落款为:行唐县长齐维礼;中共行唐县委书记柳特;三十团团长陈信忠;政治委员张华;参谋长龙光;行唐支队支队长李振环;政治主任曲竞济。
南桥抗战烈士纪念塔
位于县城以北9公里的南桥镇南口,建于1945年,是一座四级八角形汉白玉石塔。塔高4.4米,为砖石结构。塔的正面刻着“为国捐躯大名鼎鼎垂宇宙,战场效死浩气烈烈贯长虹”挽联,右侧雕刻着八路军和游击队战士攻城图案,左侧是抗日战士攻占炮楼拼刺刀的场面,塔背面是民兵埋地雷伏击军车图案。塔身周围刻着18名英勇杀敌阵亡将士姓名事迹,塔顶是八路军战士持枪脚踏汉奸的雕像,塔周围是用砖砌的花墙。纪念塔壮观、雄伟。
红领巾水库
红领巾水库是一座极具人文意义的水库,位于县城偏北22公里处,由共青团河北省委发起,全国少年儿童捐资,行唐县施工兴建,原计划作为少先队夏令营,因而命名为红领巾水库。红领巾水库始建于1957年,次年竣工,库群面积72.5平方公里,库容量2763万立方米。红领巾水库风景宜人,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附近有抗战烈士陵园,也是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